发布时间:2015-02-06 10:29:15 南京日报

港口发展,规划先行。《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中心规划》明确马鞍山港将以中心港区、郑蒲港区为核心,以慈湖港区、人头矶港区、采石矶港区、太平府港区、江心洲港区、西梁山港区、大黄洲港区、乌江石跋河港区、当涂港区、博望港区、和县港区、含山港区为骨干,形成“一江两岸,双核十二区”的格局。
围绕这一规划,积极筹划建设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体系——以沿江港口为节点和枢纽,统筹推进水运、铁路、公路建设,打造网络化、标准化、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。为此,该市积极推进内河航道提升和港口交通枢纽建设,加快北沿江铁路、慈湖公铁大桥、北沿江高速建设,统筹推进水水、水陆、水铁、配套管网等互联互通的集疏运网络形成。2013年12月31日,马鞍山长江大桥建成通车,在立体交通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可以预见,正在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,必将最大限度地解决好黄金水道最后一公里“接驳”,实现水路、铁路、公路、航空的无缝对接。
打造“到马即海”的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和港口物流基地,除了建设好必备的五大硬件要素外,软件的支撑尤为重要。去年初,该市提出实施“八项工程”,建设“智慧港口”。即实施信息工程、畅通工程、通关工程、要素工程、引智工程、合作工程、升级工程、承接工程,力争全方位对接港口转型发展。其中,港口综合信息平台的建成,将实现港口、企业、货代、海关、检验检疫等相关部门、单位间的信息共享,一键掌握地方产业信息、港口企业信息、通关信息、要素市场和船代、货代信息。
目前,该市积极推进集装箱就地报关直运,着力打造低成本、高效便捷的大通关建设取得初步成效,实现了外贸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。《马鞍山鼓励港口和口岸发展奖励暂行办法》的出台,更是直接推动了港口经济的跨越性发展。据不完全统计,该市全年完成就地直运出口集装箱增幅超过50%,出口就地报关单增长超过180%。全年无纸化通关比例超过95%,接近全覆盖,处于安徽省前列。进口属地报关票数占全市进口报关票数超过60%、区域通关进口比例在省内领先。此外,该市还加强了与上海港“点与点”跨区域通关合作,争取郑蒲港成为上海港在长江沿线的延伸港;依托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建设协作机制,马鞍山口岸与江苏、浙江、上海两省一市的相关口岸形成了良好合作机制。
“在落实已出台的奖励措施基础上,马鞍山市将在土地、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关企业扶持政策,积极建立江海联运专家库,筹建市港口经济研究中心,以求创造更加优良优质的发展环境。”该市港航局负责人在谈及建设“到马即海”的江海联运枢纽中心时如是说。
相关阅读
每日 推荐
- 全国首个综合保税区低空运输智能通关模式启动
- 涉外卖员、网约货车司机权益 最高法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相关案例
- 张国清出席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式并在福建调研时强调:不断提升数字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
- 2025年一季度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
- 长安凯程V919全球预售开启,11.99万元起!扬帆启航,VAN事如意
- 今年一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91万亿元 工业品物流总额比重超八成
- 国家能源局出台举措 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加快发展
- 去年全国重点地区快递服务全程时限53.88小时
- 十部门联合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到2027年交通行业电能占比达10%
- 长三角低空经济产业联盟成立
- 医药工业“链”上数智化!7部门发文释放新信号